本篇文章1545字,讀完約4分鐘

溫厚、本分、不張揚,是記者見到孟廣清的第一印象。 在杞縣采棉工中,提起孟廣清,大家心里都很溫暖。

現任杞縣人社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主任孟廣清為此職業與摘棉工結下了不解之緣。 疆摘棉是一個短、平、快的勞務輸出項目,技術含量低,對人員素質要求不高,特別適合農村中老年婦女進行。 兩個多月來,摘棉工人平均每人能掙6000至8000元,多的在萬元以上。 但是,這個項目不容易組織。 2004年9月6日,經過縣周密組織,第一批到新疆摘棉花的人員出發。 正好那時,第一次帶隊的孟廣清遇到了難題,岳母去世了。 家里親屬很傷心,多次讓他向領導請假,不能帶兵摘疆棉花。 因為他在前期的整個過程中都參與了這項事業,所以很了解情況,如果不去的話,很多事件的事業難度就會增加。 弓在弦上,不能不發。 就這樣,他毅然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

“摘棉工的貼心人”

特輯中,困難也不少。 當時車輛只有116個座位,棉工240多人,裝著大包行李,幾乎沒有地方可以踏足整個車輛。 人多空間少,加上空氣流通不好,還有第一次出遠門的人,所以準備得不充分。 由于列車行駛時間不長,采棉工中嘔吐、頭痛、腹瀉不少。 孟廣清發現這種情況后,和其他帶隊人員一起,一輛車一輛地查看并登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8節車廂往返要花2個小時,孟廣清每天早上、中、晚上都看3次。 就這樣,3天2晚后,特別列車終于平安抵達了目的地新疆哈密爾頓。

抵達新疆哈密后,摘棉工被部署到農十三師紅星二廠和火箭農場的十個聯隊。 摘棉工作逐漸開始,他和其他隊伍的同志每天都會查看摘棉工的身體狀況、生活條件、膳食標準、生產進度、棉花質量、摘棉數量等情況,仔細統計,顯示進度,排序,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據。

2004年9月底的一天,晚上10點多,裴村店鄉領導魏世勇給他打電話:摘棉工在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受重傷! 聽到消息后,他馬上和帶隊的盛玉峰書記趕到漢密爾頓市人民醫院。 當時兩名脫棉工的傷勢非常嚴重,一人已經在使用人工呼吸器,一人正在急診室救治。 那天晚上,天公也不作美,刮著大風,溫度迅速下降。 他和盛玉峰坐在醫院的大廳里,焦急地等待著手術的消息。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們餓了吃方便面,困了坐在那里打個盹,一天兩夜的臉,直到摘了棉花擺脫了危險,他們的表情才輕松了一點。

年10月24日中午,他突然接到長子的電話,說小兒子死于交通事故。 他在五雷頂上通常天旋地轉,好像站不住了。 他安排手頭的工作從新疆回到杞縣,迎接女兒嘶啞的哭聲:爸爸,打我吧。 我和哥哥沒有照顧弟弟! 當時,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如果不去新疆,在家照顧孩子,也許不會用這個悲劇。 這件事,也讓他對家庭產生了深深的罪惡感。

進入年8月,又到了組織去疆摘棉工作的時候,上一次打擊他不打算帶隊去疆摘棉了。 全縣到疆摘棉發起會員會后,這個重擔又落在了他的肩上。 年的專用列車計劃比去年年輕了40%,給杞縣組織去疆摘棉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雖然反復和車站傳達了信息,但是沒能如愿。 不能增加專業列。 那個全縣組織的3500名棉工如何移動,如果影響棉簽合同的執行,后果會非常嚴重。 于是,他們經過階段性的申請,最終處理了難題。

年10月24日是最小的孩子去世后的一年的節日。 這天早上,他爬上紅星二場最高的萬歲山,向著東南的想法,忍不住流淚,失聲痛哭。

從2004年到2004年,杞縣有組織地赴疆摘棉3萬多人,創造經濟效益1.5億元以上。 并且在人社部門的推廣帶動下,杞縣農民自發赴疆摘棉人員7萬多人,實現勞務收入3.5億元以上。 年帶隊去疆摘棉工作中,孟廣清中秋節沒有和家人團聚過。 摘棉花的工薪袋鼓了起來,蓋了新房子,買了電器,還有很多家庭買了轎車,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我由衷的高興! 說到這里,孟廣清的眼睛里多了一點眼淚。

標題:“摘棉工的貼心人”

地址:http://www.hgdelivery.com/kfxw/2970.html